热点文章
代表调研视察:为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保驾护航”
代表调研视察:为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保驾护航”
“孩子们早上几点起床?食堂卫生能不能保持好?每天伙食费多少钱?能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开水、热水供应?有没有配备专门的保育员?”
每到一处,驻永省、市人大代表及县人大代表在调研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时,都会提出这样一连串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永兴县农村教育的发展,2015年将视察农村教育发展情况作为本年度内县人大常委会的重点工作。为此,县人大常委会制定《永兴县2015年驻永省、市人大代表和县人大代表专题调研视察方案》,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艳花带队,教科文卫工委和省、市、县三级代表联动,先后于2015年4月与5月,对全县农村小学规划布局及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情况进行视察,专题听取了各乡镇政府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情况的汇报,并提出“精益求精发展农村教育,任重道远提高办学质量”的审议意见。
本次调研,县人大常委会精准发力,选取有代表性的村级小学和中心学校,将“解决包括留守儿童在内寄宿学生的问题,让他们健康成长”作为视察活动的中心目标。4月初,视察组对全县农村小学进行一次摸底排查,5月视察组再次出发,兵分两路,通过现场查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分别到三塘乡、香梅乡、悦来镇、高亭镇、油市镇、黄泥镇、柏林镇、鲤鱼塘镇、七甲乡等九个乡镇及县教育局,了解各乡镇、局机关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校园建设规划及寄宿制小学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到北岸村小、爱好村小、油市中心学校等30多所学校听取意见、建议。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减轻农村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缓解城区学校入学压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统筹县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县人大常委会就本县农村教育工作做出的重要决定。在视察调研过程中,省、市、县三级代表深入实地,了解问题不含糊,想办法、提建议,敢于讲真话、动真格。
针对高亭中心学校二部投入107万元用于学校宿舍改造,但学生寄宿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省人大代表冯子辉在参加高亭镇教育座谈会时建议,寄宿率是区域性问题,江左片区偏低,而江右片区相对高。针对寄宿率偏低的片区,要充分挖掘现有教学资源,建立健全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比如,与乡卫生院主动联系,免费为学生体检;定期召开家长会,主动电话联系家长,通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建立健全学生就餐制度、请假制度、寝室考核制度。
针对三塘乡、悦来镇、香梅乡等农村学校教师编制不平衡、流动性大、结构不合理、代课老师文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市人大代表刘富华、县人大代表张廷江建议,要平衡全县范围内教师编制,提高边远山区教师津贴、补贴,解决教师借调的随意性;要加大公租房、周转房等建设力度,为教师提供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要畅通教师的进入机制,提高政策的吸引力,及时补充新鲜血液,着力稳定充实教师队伍。
针对留守儿童性格容易走极端,不是孤僻,就是调皮的问题,县人大代表李小玲建议,可以从家政服务人员中抽调部分素质好的适龄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上岗担任学校保育员,对于塑造学生良好性格很有帮助。
代表们毫不掩饰的提出,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牵扯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切身利益,任何看似细小的问题都必须重视,必须不厌其烦的提意见、建议。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让社会、学校、家庭从思想上转变,从行动上落实,齐抓共管,搞好家乡的教育事业。
代表就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校园规划、资源利用、管理体制、教师队伍建设、低年级身心健康等6个方面,提出30多条意见和建议。
经县人大常委会研究决定,本轮视察后,将收集整理的问题,在视察情况通报会上开展专题询问,陪同视察的县人民政府领导、教育局和相关学校主要负责人参加视察通报会,并回答人大代表询问。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问效,意见处理结果必须及时向群众反馈。
自2013年以来,县人大常委会就高度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规划建设,并对规划编制提出了具体要求,经过反复研讨、求证,数易其稿,
写在纸上的目标已经清晰,方向已经明确,学校建设的骨架也渐渐成型,下一步该怎么走?规划如何实现合理布局,资源如何优化分配,如何体现教育公平?这些问题萦绕在每一个代表心中。
在七甲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罗艳花副主任一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
整合优质资源,向偏远山区倾斜;主攻集中办学,兼顾分散教学;把教育公平、公正摆在突出位置;人大常委会加强对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及时开展专题询问。
“群众的呼声就是人大监督、视察和调研的方向。”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艳花指出,“做好专题调研视察,是监督政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助推农村教育更好发展的最好回应。”(永兴县人大办公室林汉卿)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