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县人大:以“三个结合”助推教育发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定鹏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4日 点击数:3,080 字号:

2013311,新选举产生的永兴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与会委员一致认为要把关注民生作为本届人大常委会依法监督的重点,助推解决一些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向社会传播正能量。今年,作为开局之年,他们决定把最大的民生问题教育问题列为首选,并以“三个结合”有效助推了该县教育事业发展。

执法检查与专题调研相结合,找准教育症结

4月起,该县人大常委会用时3个多月,走访了15个乡镇、100余所学校和13个相关单位,扎实开展了《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掌握了全县教育发展现状的第一手资料,查摆出了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生源、办学条件、内部管理、校园安全以及县城区义务教育大班额等问题,认清了“农村弱、城区挤”的全县教育发展基本概况。至此,该县人大常委会更加坚定地意识到,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依法保证山区孩子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县人大常委会应该有所作为。

8月份,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晓云组织部分驻永省、市和县人大代表,再次到县教育局和部分农村学校进行专题调研。面对农村学校留不住青年教师,每年上报特岗教师用人计划,实际报考村小特别是边远山区村小的寥寥无几;吸引不了学生,附近的学生家长宁可花钱在县城区或乡镇中心校附近租房,由年迈的父母随往陪读,也要想方设法把孩子往县城区或乡镇中心校挤的现象,陈晓云同志提出,农村教育必须加快发展,这是提高永兴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也是化解“城区挤”的根本出路。特别是听到个别乡镇中心校校长介绍,学校留守儿童占7成以上,租房由隔代陪读的占4成以上,因难以形成家校互动,大部分孩子们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提高极为不利。调研组一行更加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如何做强农村教育,让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拥有一个相对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是他们今年依法对教育监督的最终落脚点。

会议审议与专题询问相结合,提出解决办法

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结束后,该县人大再次召开常委会议,听取和审议该县人民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报告和县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并对该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询问。面对各位委员的提问,该县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和教育局长分别道出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为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他们最先计划撤并一批生源覆盖面小、办学效益低的村小和教学点,整合升级农村教育资源。但不久后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严禁随意撤并学校的规定,此计划搁浅。随后,他们又采取了新的措施,发动各乡镇设立专项教育基金,启动村小修缮工程,快速升级了村小办学条件,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县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群众追求优质教育的愿望不断增强,村小师资、生源仍难以保证。

对此,大部分与会委员认为,改造或简单的撤并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对大量出现的留守儿童,两个方案都未能予以考虑。最后,陈晓云同志根据自己在调研中的所见所闻,综合与会人员意见,提出了“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方案。此方案一提出,立即得到所有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大家认为,在各乡镇兴建可为小学生提供优质寄宿条件的学校,既可以降低农民家庭的教育成本,又可以让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一个集体生活、成长的环境,让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和心理疏导。此外,通过兴办寄宿制学校,让各乡镇的教育资源自觉集中,让一些偏僻山区学校自动消失,可实现国家政策规定与县情的高度统一。

代表视察与跟踪督办相结合,加快推进步伐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该县教育部门迅速制定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方案,并在4个乡镇进行试点,计划到2015年,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小学生寄宿学校的目标。并提出“所有寄宿制学校均严格按省级标准进行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温馨舒适的寄宿条件”。

对照方案,该县人大常委会安排专人进行跟踪督办,及时掌握今年的4个试点项目工程进度、质量和政府资金到位情况,以及2014年项目的立项、资金安排计划等,积极协助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11月份,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代表视察活动,把4个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列为重点视察对象。视察中,各位代表对工程质量、进度等提出了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意见,特别要求各项目学校要切实加强施工安全,在施工区域设立醒目警示牌,课间安排教师值班巡逻,防止学生误入。4个学校的校长也向视察代表反映,项目启动以来,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许多在外务工人员经常打电话到学校,询问工程进展情况,有的甚至表示,若学校需要,他们可以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捐出一部分钱,支援寄宿制学校建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更多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